钟祥的民间文艺 良善剧 良善剧系四川梁平县梁山调与当地江汉民歌和地方花鼓戏合流的产物,统称为“二大戏”,俗名“花鼓子”。建国前,良善剧广泛流传于我市乡村集镇,并广及周边随县、宜城、荆门、京山等地。其传统剧目有《补褙褡》、《站花墙》、《兰桥汲水》、《吕蒙正赶斋》、《劝小姑》、《闹五更》、《赵五娘》、《访友》、《朱氏割肝》等。伴奏乐器以嗡胡、三弦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其唱腔委婉动听,唱词清楚,通俗易懂。表情动作细腻,为群众喜闻乐见。 钟祥高腔 钟祥高腔又称蔓子戏,为古文戏曲中的“阳春白雪”,因其曲高和寡,故又名清戏。钟祥高腔艺人将宋玉奉为高腔的创始人,供其牌位。入班者一般为举人秀才,并须首先参拜宋玉牌位。高腔可以化装登台演唱,也可以不化装清唱。乐器伴奏以横笛、洞箫为主,辅以吹奏乐和打击乐,独不用胡琴,这与昆曲相似。其主要剧目有《回书》、《装盆》、《访谱》、《挑袍》、《脱靴》、《荣归》、《夜奔》、《喜逢》、《顶灯》、《思凡》等,唱词文雅深奥,有固定的词牌。1962年,经武汉市楚剧团音乐研究室主任易佑庄收集、整理、汇编成册。从此,楚剧重要腔曲之一的“湖北高腔”产生。 楚 歌 楚歌。自古以来,钟祥为歌舞之乡。著名楚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都产生于郢中,并传唱天下。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将寡和之曲《阳春白雪》合乐入歌传唱,把楚国歌舞艺术推向高峰,并传播到民间。东晋后刘宋年间,产生《石城乐》、《莫愁乐》、《阳春曲》、《白雪歌》,达到鼎盛时期。迄今流传于钟祥的民歌有《号子》、《田歌》、《山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7类60余种。其中以《扬歌》最有特色。 石刻艺术 明清时期,钟祥石刻艺术闻名遐迩。以明代的“少司马坊”为代表作。该坊为明万历九年(1581),左兵部侍郎曾省吾出资兴建。青灰石仿木结构,6柱3门,高11米,宽9.9米,三层递缩仿殿宇,单檐歇山顶。周身浮雕花纹,棱形镂空装饰。坊的两面从上至下雕刻有牡丹、凤凰、双龙戏珠、松鹤遐龄、麟麒、鲤鱼跳龙门等全浮雕石刻,构图对称、饱满,用刀周密细致,遒劲流畅,线条顿挫转折,极富变化和动感,烘托出宏大庄严,绚丽辉煌的帝王气派,具有浓郁的明代风格。其艺术表现手法广泛用于民居、祠庙、园林等建筑。除石刻外,还有木刻、泥塑也颇有名气,称“钟祥三雕”。现在,钟祥玉石雕刻业得到长足发展,既发挥自己的特点,又兼收并蓄,广采各地的特色,其中客店大理石工艺雕品以质地温润、色泽晶莹、工艺精湛、功能广泛而享誉海内外。
|